語言保育常見問題

 

Q1.  香港有那些本土語言?如何得知這些語言在是本土語?

答: 本土語言是指英國人沒有來之前,香港陸地上居民流行的語言,主要是圍頭話,客家話,還有汀角話,東坪洲話,平婆話等。
這些語言的使用者都被香港政府稱為原居民。

 

Q2.  本土語言現時在港的保存情況怎樣?甚麼原因令它們在港式微?
答: 由於長期被擠壓,忽略,歧視,本土語言一直沒有被使用者重視,甚至以為自己的語言沒有用,被標籤為鄉下人,粗魯,沒知識等負面價值。80年代起幾乎沒有家長願意跟小孩說,現在大都嚴重斷層,後繼無人,可以用奄奄一息來形容。
由於政府50年代起在新界推行廣州話教學,直接剝奪原居民母語教育的機會,加上電台電視清一色使用廣州話,本土語言沒有生存空間,迅速被邊緣化,市區人口根本不知道其存在,更何況談到保育。

 

Q3.  以現時的情況而言,保存它們在流通語言可行嗎?還是只能以辭典、文獻等方法記錄?

答: 現時情況是,在沒有任何政府及公眾支援之下,保育幾乎沒有可能。原居民本身不會自覺用時間精力,去保育他們覺得沒用甚至覺得尷尬的母語。政府必須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,保育才有希望。
我們現在盡量記錄這些語言,發放到網頁上成為網上字典詞典,讓公眾查詢,也幫助原居民回憶甚至教育下一代,推動本土語言保育的第一步。

 

Q4. 如何推動本土語言在港的發展?過程中面對甚麼困難?是否起步已經太遲?

答: 推動方式如Q3,但嚴重不足,因為沒有得到更多的支援,在學校電台和市區推廣,成效不彰。公眾不知道我們存在,甚至有人嘲笑我們浪費時間,跟不上時代潮流等冷言冷語,加上過去政府錯誤的土地政策,造成有人敵視原居民的情緒,也對我們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。
保育可以比喻為保健,當然是越早越好。生病了才去治療,也是越早越好。本土語言的瀕危已經好像末期癌症,已經很遲了,但遲到好過沒到。

 

Q5. 客家話與圍頭話於2014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,對在港推動本土語有沒有幫助?

答: 有幫助,但作用不大,只能幫助市民知道我們的存在,但一如上述,對延續本土語言的傳承沒有實質上的效果。

 

Q6. 近期普教中成為了社會熱話,教育是否改變社會主要語言的因素?

答:是的,教育可以推廣某種語言,但一個語言的消失,完全取決於使用者對          母語的態度。如果使用者覺得母語值得驕傲,值得保存,就算受到打壓也會堅持,例如西班牙東北的巴斯克語,否則就算政府強迫他們學母語,但使用者不覺得有用,也會瀕危,例如愛爾蘭語。
普通話和英文都是重要的語言,但只要大家在家裡和社區堅持母語,母語就不會消失。

 

Q7. 現時這個社會愈來愈受一些國際語言(例如:英文、普通話等)所影響,香港新界本土居民年輕一輩寧願學以上的語言,也不願學習自己祖輩的方言。你認同這個說法嗎? 原因?

答:語言態度決定一些語言的瀕危與消亡。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目光短淺、急功近利、沒有保育意識的;加上政府、社會強調某些語言的重要性,很多人便會覺得自己的語言沒有用,不願意跟孩子說,寧願跟孩子說主流的、學校傳授的或者是將來容易找到工作的語言。這就是為何世界上大部分地方,弱勢語言瀕危的原因。這也不能全怪罪家長,因為政府的政策直接影響社會、學校和家長們的決定,而下一代由於年紀太小,根本是完全被動而沒有選擇的餘地。本土原居民發現自己的語言丟失了,大部分的成年人並不會感到可惜,而是驕傲地告訴人家,我的孩子英文、普通話、廣州話有多厲害,而會不會自己的圍頭話、客家話等是不重要的。作為本土語言保育者,我們充分理解家長們的想法,但不會認同。因為同樣的想法會導致生物物種、語言種類單一化,危害了生態和文化的多元化,使下一代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。一個語言和一個生物物種一樣,失去以後就永遠不能回來。希望大家明白對本土語言保育的重要性刻不容緩,更不要花時間在討論它們是否“有用、好聽、是否土氣”上。說實話,世界上的語言如果用“實用” 來衡量是否值得說的話,接近7000種的語言中,恐怕不會超過30種是值得說的。實用主義是導致語言瀕危的主要原因。

 

Q8. 除了以上這個情況,你認為有那些原因導致圍頭話、客家話等本土語言逐漸失傳或消失?

答:大部分的本土語言,在香港有300-1000年的歷史。它們本來是香港本土居民長期用作溝通的語言,在1980年之前還是相當有活力的。但是在二戰後,已經埋下了讓這些語言死亡的地雷。第一是學校全部採用廣州話教學,政府部門、社會的傳媒全部用廣州話。第二是土地屋宇政策的改變,讓大多數市區人口在1980年以後大量移民新界,破壞新界傳統鄉村的面貌。新界鄉村無法用傳統的生活方式養活原來的人口,導致村民移民市區和外國,而後來市區人口流入讓原居民人口處於極度弱勢,不利於語言的保存;加上社會上對本土語言態度不友善,本土居民說自己的語言的時候受到白眼、嘲笑而使很多人對自己的語言有負面形象,不願意跟小孩說,導致語言無法傳承而逐漸消失。

 

Q9. 為何你們會覺得圍頭話、客家話等本土語言,有值得保留的地方?

答:語言是文化的載體。一個語言的消失,猶如一個瓶子的打破,文化亦隨之流失。語言死亡代表著一個文化的逝去,讓我們祖先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一同流走,化為烏有。可惜的是,上一代的人沒有這種保育意識,讓子孫後代承受他們種下的苦果。目前,香港六七種本土語言的生命已經氣若游絲,猶如一個垂死的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再不出手的話,我們香港本土居民祖先留下的遺產因此會給敗光、灰飛煙滅。文化遺產是無形的,也是無價的,希望大家懂得愛護和珍惜。

 

Q10. 你認為政府在保留本土語言方面有足夠的措施或行動嗎?

答: 香港本土語言的瀕危和其他地方的語言瀕危相似,是政府政策向某種語言傾斜的後果。目前在新西蘭、威爾斯等地方,政府已經進行了一系列補救方案,讓本土語言回復生命力。但迄今為止,香港政府還沒有注意到本土語言的存在,更遑論搶救、保育。

 

Q11. 你認為政府可以做些甚麼才可以保留這些方言?

答: 語言消亡一般是不可以逆轉的。消亡之後猶如生物的死亡,一去不復返。政府必須要主動採取一些行動來幫助本土語言的搶救和保育。新西蘭、威爾斯在這些行動上有豐富的經驗,例如辦一些幼兒園,讓六七十歲還會說本土語言的原居民,去教小孩唱歌、玩遊戲、唸童謠。從小孩子起,保育這些語言。在家裡的家長也要盡量配合,成年的家長也去上政府津貼語言補習班,跟小孩一起講本土語言。電台、電視也有相應的支援。整個社會有保育的氣氛,瀕危語言就可以慢慢恢復活力。

 

Q12. 作為市民的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?

答: 香港市民,無論是否原居民,都要支持這個行動。第一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和語言,不嘲笑、不歧視別人的語言。懂得說的應該盡量找機會跟小孩說,不懂得說的,看到別人跟小孩說,要說些鼓勵的話,不要投以輕蔑的眼光。幫忙說服一些沒有保育意識的親戚朋友,讓他們知道保育語言文化的重要性,一同投身保育文化遺產的行列。

 

Q13. 身為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的成員,你自己會以甚麼行動保留圍頭話、客家話等本土語言呢?

答: 第一是身教。能說本土語言的,盡量使用自己的母語,跟身邊的親戚朋友說,尤其是跟下一代說,並且向他們解釋我們的想法,叫他們把保育意識傳揚出去。第二是盡量學好自己的母語,向老一輩的人請教一些傳統的說法,做成筆記來學習。第三是向政府和大眾說明我們的想法,希望得到政府的幫助,大眾的理解,社會的支持。這樣我們祖先流行的文化遺產,就不會在我們的土地上,在我們的手指縫中間溜走、敗光,我們也不會因此死不瞑目。